在当前经济发展持续承压、结构性转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深化行动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时代意义。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地方国资系统如何实现国资布局优化、功能重塑、效率提升,已成为各地国资国企改革亟需探索的关键命题。近日,中国财政学会国有资本治理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代咨询集团董事长丁伯康博士一行前往南京国资委,围绕国资国企改革、债务化解与财政可持续运行等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丁伯康博士结合现代咨询近三十年服务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实战经验,提出系列针对性见解,为地方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破题思路”。
一、要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实现“发展中化债”
丁博士指出,当前地方政府普遍面临存量债务风险防范和债务化解的压力,加快实现隐性债务清零和融资平台的转型,已成为中央和地方高度关注的重点任务。尤其是从事城建类业务的国企平台公司,实现在“发展中化债、化债中发展”的目标更难。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政府性债务和平台公司债务形成的复杂性、关联性,针对不同类型债务的形成和化解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好相应的中长期化债规划和方案。同时,对于做好债务风险防范、解决好债务问题,更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迎接挑战的勇气。因为,长期形成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解决,更不可能在地方债务“不减反增”中“消灭”,而只有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在“控制规模”和“逐步缓释”的双重管控下,实现债务的良性、滚动循环。
有效化解债务,关键在于债务风险的化解,稳妥化解存量风险、有效遏制新增债务、坚决阻断违规举债,更好统筹化债与发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综合考量地方财政承受能力、产业发展水平和地区的金融环境,推进债务分类处置、稳步压降,将债务“雪球”控制住、控制好。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改善,通过提升国有资本运作效率,减少低效无效支出,增强稳定现金流和利润的“造血能力”,促使“雪球”越来越小,持续滚动。这一过程中,满足监管机构对于债务压降的要求只是基本前提,更关键的是从国企平台公司自身出发,从“被动应对政策”转向“主动治理风险”,打破“以债养债”的路径依赖,通过经营机制重塑与风险防控升级的协同推进,实现债务风险软着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步提升,推动完成从“在化债中发展”到“在发展中化债”的转身。
二、要从“小财政”到“大财政”,构建财政国资协同发展新格局
当前,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地方财政的运行压力日益加剧,财政的紧约束不仅对日常支出形成挤压,也对公共服务供给、重点项目落地和债务偿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丁博士提出,有效缓解当前地方财政运行面临的困境,需要跳出“就国资论国资、就财政论财政”的局限。要从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改革和运行完善,从“小财政”模式向“大财政”模式演进,推动“大财政+大国资”协同发展格局的角度,加速构建。既要转变“账房先生”的被动思维,树立统筹资产、资源、资本的“管家思维”;更要将国资运作深度融入财政体系,让国有资产(资源)成为财政可持续的“压舱石”,形成“财政引导国资、国资反哺财政”的良性循环。财政国资协同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在于“四大方法”与“五大思维”的协同运用。
- 一方面,要用活“加减乘除”四大方法,释放财政国资协同效能。一是做实财政统筹“加”法,强化财源统筹,扩大财政资金的有效供给规模,提升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为区域发展提供“造血支撑”;二是做细财政支出“减”法,聚焦支出端改革,压减低效无效支出,清理隐性补贴和僵尸项目,释放更多财政空间;三是做精财政撬动“乘”法,推动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协同发力,通过基金引导、股权投资、产业协同等方式,放大财政杠杆效应;四是做足财政风险“除”法,着力打通财政运行中的体制机制堵点,破除部门本位、项目碎片化、考核失焦等问题,提升整体财政资源配置效能。
- 另一方面,要以“五大思维”构建大国资生态,激活协同发展新动能。一是以“抱团思维”形成 “攥指成拳” 的合力,推进横向的跨地区国资国企间的大合作,纵向的上下国资国企之间的大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二是以“金融思维”盘出国资新活力,盘活全域、全方位、全要素资产,推动国有资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有序流动,促进资产增值、资本裂变;三是以“产业思维”谋划发展新格局,持续优化国有资产战略布局,以产业为纽带,以行业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推动优质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四是以“效能思维”激发国资新动能,持续创新以功能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监管模式,建立上下贯通、整体联动、规范有序的监管机制,优化完善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实现专业化、体系化、智慧化监管;五是以“风控思维”护航高质量发展,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穿透式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重点问题的跟踪督办,加强重大风险的全面排查和防范化解,并持续引导、督促国有企业推进“三位一体”风控体系建设,有效化解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风险。
三、要锚定5.0版本目标,因地制宜走“中国式现代化国企”之路
据前期报道,国务院国资委已着手启动新的国资国企改革方案研究,为下一阶段改革擘画蓝图,国资国企改革站在了完成三年攻坚任务与谋划下阶段改革的新历史交汇点。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国有企业被赋予更加鲜明的功能定位,不仅要在稳投资、促增长中发挥“压舱石”作用,更要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丁伯康博士提出,改革的重点,不仅仅涉及理念层面,更是深入到企业实际运行的方方面面,涉及治理结构重塑、运营效率提升、战略能力构建等系统环节。政府层面,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有效配置国有资本、优化国资布局?企业层面,则需要加快确定如何制定未来战略方向?如何建立一整套现代化的组织管控体系?要科学把握地方国企改革的方向与路径,必须立足其历史演进规律,从功能演化、角色转变和治理机制三个维度统筹思考,结合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1.0-5.0版本的进阶路径(详见《现代咨询对城投行业发展的贡献之二:首创城投公司1.0-5.0版本识别方法》),从自身发展阶段出发,抓准现阶段的转型重点,设定阶段性小目标。在此基础上,以5.0阶段“具备国际视野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远期发展方向,持续增强资本统筹力、资源整合力和专业运营能力。5.0阶段所对应的“淡马锡”模式,代表了地方国企改革转型的终极目标形态,其核心在于实现行政化手段和市场化手段的充分、有效结合,为我国地方国资国企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参考。
必须承认,“淡马锡”模式的设计确有可借鉴之处,但它的成功运行也与新加坡的行政体系、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对于我国地方国资体系而言,不能简单照搬其模式框架,易出现“水土不服”。而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淡马锡”模式中提炼出可转化、可融合的关键做法,构建符合中国语境的改革路径:
- 在制度层面,以“转变政府职能、激活企业活力”为核心,建立权责明晰、分类管理、依法治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通过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责边界,推动国企从“行政化附属”转向“市场化主体”,确保企业在合规框架内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同时强化国资监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 在机制层面,聚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核心目标,一方面建立与企业效益、员工贡献挂钩的市场化激励机制,激发团队积极性;另一方面完善考核体系与容错纠偏机制——既以刚性考核倒逼企业提升运营效率,也为改革创新中的合理试错提供空间,避免“不敢改、不愿改”的困境。
- 在功能层面,打破国企平台“单一融资工具”的传统定位,引导其向资本运作、产业引导、城市更新等多元功能拓展。例如,通过产业基金投资培育本地新兴产业,依托城市更新项目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升级,形成“公共价值+市场效益”的双重支撑。
- 在模式层面,推动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逐步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决策与执行分工、监督与运营分轨”,形成政府主导方向、市场驱动运行、法治保障秩序的现代企业治理格局。唯有立足本地实际、构建中国语境下的“政府、国资运作平台、企业”三层架构,才能真正实现“国有资本运作效率”与“公共价值创造能力”的双重提升。
此次交流,现代咨询与南京市国资委还围绕多个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深耕地方国资领域近三十年的专业机构,现代咨询将持续依托 “政策研究 + 实战经验 + 资源整合” 优势,助力更多地方国资系统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推动国资国企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