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列为“十五五”时期核心目标,要求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等。为落实相关重大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期出台《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5〕37号),首次在国家层面划定场景创新“路线图”。这份文件不仅标志着场景创新从地方探索走向全国布局,更为地方国资国企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新的政策窗口。从广东构建场景创新 “一盘棋” 工作体系,到安徽推进量子信息 “千家场景” 计划,各地国企关于场景创新的探索已全面铺开、积极推进。在新的政策支持下,如何借势场景推进转型,践行“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核心功能,成为“十五五”期间地方国企需要深度思考的新命题。
一、场景创新成为地方国企转型的新引擎
地方国企作为区域经济的“压舱石”,长期面临着原始创新难度大、产业链松散、盈利模式单一等结构性瓶颈,而“场景”正在成为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抓手。
从政策维度看,场景是承接国家战略的“转换器”。国办发37号文明确了22类重点领域场景,本质是为地方国企指明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具体赛道。各地也在纷纷出台场景创新相关支持政策,不断细化落地路径,例如无锡市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场景创新的实施意见》(锡政办发〔2025〕11号),提出构建“5+3+X”场景应用体系,打造全国场景创新高地。中央及地方陆续出台的场景培育政策,使国企转型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地方国企通过参与场景建设,可以在落实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的同时,明确自身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功能定位,实现政策目标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让转型发展有章可循、有势可借。
从资源维度看,场景是激活存量的“催化剂”。地方国企掌握着市政设施、数据资源、产业园区等核心资产资源,但在传统运营模式下,大部分国有资产资源均处于“沉睡”状态。而场景创新作为贯通资产、资本、资源三资动能的关键纽带,能够打破原有条块分割,推动不同领域的资产资源在更高层面上实现重组复用。以场景为纽带,各类要素被重新组织、复用和联动,不仅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象化的应用场景还能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实现资产资本化,跨领域的场景联动更能释放资源聚合价值,让 “沉睡的资产资源” 通过三资循环转化为持续增长的新增量,为国企拓展新增长点奠定基础。
从应用维度看,场景是释放价值的“发力点”。场景创新的意义不止在于创新成果展示,更在于推动创新成果不断落地转化,形成可持续的应用价值。地方国企凭借公共属性和资源整合能力,通过与民营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主体共建场景,不仅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应用,也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投资与协同发展。场景的不断推广和复制,使地方国企在服务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二、地方国企推进场景创新的三大路径
1、技术突破型:以场景验证催生“从0到1”的创新
技术突破型路径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主线,通过开放场景,推动技术创新走向产业化落地,解决“卡脖子”难题。这一模式适用于技术密集度高、创新周期长的行业,地方国企以“场景需求方”的身份参与技术攻关过程,既降低了自身的创新风险,也提升了成果落地效率。以青岛地铁为例,其开放新一代列车控制系统研发场景,吸引上海富欣智能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的TACS系统获“国际领先”评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大幅降低了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
这一路径的关键在于“需求精准+长期投入”:一方面,地方国企需深入梳理自身运营中的技术痛点,精准识别可转化为创新需求的关键问题,形成明确的场景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并探索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科研团队松绑赋能,使创新活动具备可持续推进的土壤。
2、产业链整合型:以场景牵引实现“从1到N”的集聚
产业链整合型路径强调以场景需求为牵引,串联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大中小企业进行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地方国企在这一模式中,既是场景建设者,更是产业组织者。通过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设定统一标准、开放应用场景,吸引产业链核心企业、配套企业及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构建产业生态圈。以青岛城投集团为例,其以参与奇瑞集团混改为契机,配套奇瑞汽车青岛基地建设城鑫零部件产业园,引入12家配套企业,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50亿元,有效带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青岛市汽车产业全链条生态现代化、聚集化水平。
这一路径需要地方国企把握两大核心:一是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地方国企需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成为产业链的“枢纽”,推动产业链环节在标准、数据、技术、投资等方面的统一与共建;二是构建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确保参与主体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国企降本、民企增收”的双赢。
3、民生服务型:以场景创新实现“从有到优”的升级
民生服务型路径以社会公共需求为导向,通过场景优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培育可持续盈利模式。地方国企依托自身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市治理等领域的资源优势,构建涵盖交通出行、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多元化场景,让公共服务更加智能、便捷和高效。以南京市城建集团所属照明集团为例,其打造的基于智慧杆的“路侧充电+数字治理”场景,利用智慧灯杆的电力资源,将路灯转型升级为可供充电的便民服务新基建,同时在灯杆上集成户外广告管理系统,实现对户外广告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这一路径的关键在于把握需求与价值的平衡:地方国企需深入挖掘市民在出行、环境、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真实痛点,把分散的公共需求转化为具体、可落地的应用场景,做到问题导向、需求精准。同时,要避免项目“公益属性”与“商业价值”脱节,通过合理的收益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公共服务的可持续运营。
三、地方国企借势转型的策略建议
国办发37号文中明确要求“国有企业主动开放主业领域场景,吸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强化场景开放协同共享”,地方国企需抓住这一政策机遇,从“被动承接”转向“主动谋划”,对接政策资源实现弯道超车。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地方国企通过搭建的中立平台,集成场景资源与创新要素、构建产业图谱,打造“场景创新智慧大脑”,为政府侧与企业侧提供场景征集、发布、对接等“一站式”服务,打破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间的信息壁垒,以场景融合创新助力现代产业体系攻坚突破。例如,南京城建集团所属场景公司建设运营全国首个市级场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场景征集、发布、对接等“一站式”服务。打破资源壁垒,让散落的场景微光汇聚成河,既照亮了市民的新生活图景,更以创新之力为城市赋能,推动南京朝着“全域场景创新之城”稳步前行,织就产业强市的壮阔星河。
2、加大场景开放力度
场景创新作为新的创新范式,其核心特征在于生态的开放性,通过开放式创新与合作加速新技术新产品验证与应用。地方国企掌握着大量行业、产业资源,是场景培育和开放的重要主体,应围绕主责主业主动挖掘盘活场景资源,开放真需求真场景,吸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特别是围绕社会民生重点领域,联合科技企业开展场景共创,提升服务效率。例如,南京场景公司开放场景推动多项新技术成果实现落地应用,居民区布设电动自行车换电柜,实现30秒快速换电;公园停车场试点无人充电车机器人,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便捷充电服务。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启动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联合南京水务集团、南京公用等单位,对二次泵房、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开展智能化升级,提升城市运行效能。
3、加强金融供给保障
面向新形势新阶段新要求,地方国企着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融互动,并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需求精准匹配资金链、人才链,形成“四链”协同联动发力,破解科技和产业“两张皮”困境,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促并进。通过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的各环节实践资金赋能,面向前沿创新、融合创新布局专项科研基金,发挥国有资本强链补链作用。例如,南京场景公司构建“场景基金+场景贷+场景保”金融服务矩阵。其中,全国首支“场景基金”已累计储备项目50余个,聚焦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预计首年累计投资金额7000余万元,带动固投及规上产值近15亿元;联合多家银行推出的“场景贷”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目前贷款已累计投放至10家企业,累计放款金额达3.40亿元;探索“场景保”方案,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适配保险方案。
结语
面对着许多创新成果因缺乏实际应用场景而难以实现产业化的现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场景培育开放越来越成为放宽市场准入、创新要素配置方式的新引擎。“十五五”时期,应用场景创新将成为国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地方国企不再只是资源持有者,而要成为场景平台的组织者,紧紧抓住“盘活存量资产、培育新增长极、对接政策红利”的三重机遇,以场景为纽带链接政策、资本、技术与市场,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培育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国企动能。



